有网约车司机一天跑10小时收入不到200元 权益保障短板引关注

有网约车司机一天跑10小时收入不到200元 权益保障短板引关注

网约车司机作为都市生活的摆渡人,在看似平凡的工作背后,承载着不为人知的压力与辛酸。

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阑珊,一辆穿梭于街头巷尾的网约车,成为了无数个奔波故事的载体,其中一位网约车司机在深夜里的悲情瞬间,让我们窥见了现代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现状和心灵挣扎。

深夜,月光如水洒在寂静的街头,一名刚下班的乘客踏入了一辆预先叫的网约车,与司机师傅寒暄了几句,似乎打破了夜晚的沉寂。

起初,司机师傅的热情洋溢与乐观态度并未透露出丝毫哀怨,然而就在谈话转向他的职业状况时,气氛骤然变得沉重起来。

当乘客询问起网约车行业是不是很赚钱时,司机师傅苦笑了一下,随后诉说的故事如同撕开了生活中的一道伤口。那原本爽朗的笑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无奈与心酸。

“现在开网约车是不是很赚钱?”

乘客随口一问,却像是触动了司机内心深处的某个敏感点。

司机也顾不自己的老脸,“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边哭边打开手机,APP后台显示,司机已跑了10多个小时,仅仅接了15个单,总流水188.2元。这个数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天的收入,更是他辛勤付出的见证,是他在这座城市中挣扎求生的缩影。

司机的声音颤抖着,哭诉说着自己的困境。从早到晚,他几乎没有停歇过,可是收入却少得可怜。他不仅要面对高昂的车辆维护费用、保险费用,还要应对不断上涨的油价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乘客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内心也跟着抽紧,递上的纸巾像是传递一种无声的支持和理解,试图安抚这位被生活重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陌生人:

“大哥别哭了。”

然而,司机的泪水却像是决堤的洪水,怎么也止不住。

他擦着眼泪,哽咽着说:

“我也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一天出来跑了十几个小时,200块钱的流水都没有,太难了!”

这个深夜的场景,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许多普通劳动者面临的困窘境遇。

网约车司机这个行业,曾一度被视为灵活就业的新出路,但在这光鲜背后的,却是长时间高强度工作的折磨、收入不稳定的压力以及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他们以时间换金钱,然而有时即便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回报却未能如愿。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他们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往往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才能卸下伪装,让泪水肆意流淌。司机的痛哭,是无数成年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真实写照。

当然,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或许有一天,这位司机能够找到新的出路,或许他能够坚持下去,最终迎来转机。但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经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

希望司机大哥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勇敢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同时也希望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成年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希望,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近来,社会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外卖员送餐途中猝死、快递员因工作负荷过重考虑辞职、网约车司机长时间工作却收入微薄等现象频现。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我国已有2亿人投身灵活就业。

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痛点,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力图推进和完善相关权益制度。然而,平台用工的创新性与现行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适配性存在矛盾,导致许多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未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玉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亟需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治化体系。

新就业形态已成为社会主流就业方式之一,如外卖、网约车、即时配送、网约家政等,它们不仅提升了城市服务品质,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国家对此给予高度认可,强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现行劳动法律在应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时,确实存在不足。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使其难以被纳入传统劳动法律法规范畴,导致劳动报酬、休息时间、职业伤害及纠纷处理等方面的制度短板凸显。例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权益问题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在政策层面积极探寻解决方案。鉴于我国新就业形态在全球的规模、行业及业态优势,我国必须独立构建适应本土需求的劳动保障体系。2019年起,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指导意见,明确“避免用老办法管理新业态”,倡导“分类量身定制适当的监管模式”。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步构建起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保障体系,如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出台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引入“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情形”,开启中国特色劳动三分法治理模式。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我国聚焦外卖送餐、网约车等行业,通过出台系列政策,如《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着力提高新业态行业劳动保障水平,拓宽权益保障维度。此外,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也在有序开展,覆盖了大量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群体。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研究完善平台企业用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在7省市的部分大型平台企业展开,惠及731万名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

除了职业伤害保障,我国还构建了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机制,以应对劳动风险,保障劳动者权益。今年1月,人社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三份指引文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痛点提出解决方案,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形成适应国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保障规范体系,并将持续完善。

未来,我国将在现有政策文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逐步推广至各地区及平台用工主要行业,实现全员参保。同时,面对劳动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我国需加快探索新就业形态领域的专门立法,填补现行法律空白,构建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劳动保障规则,最终形成权威、统一的新就业形态劳动法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治理逻辑的新就业形态法治体系正逐渐成形。

本文来源于网络。发布者:rmltwz,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ltwz.com/187044.html

(0)
rmltwzrmltwz
上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下午9:11
下一篇 2024年4月13日 下午9: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